江苏省妇幼保健协会

抗疫手记之四十二   不让一个患者饿着

一部隔离病房手机自述之二

南京市第一医院  沈华

命运多舛,我现在仍戴着“E1区5楼污染区手机”的名字工作着,而新来的一个兄弟却成为了温柔护士的专宠。我呢,仍继续被那些粗犷的医师使用着。

经过一周的磨合,他们的工作似乎步入了正轨。他们终于搞明白那个智力障碍病人的姓名,知道了所有病人的基础疾病用药情况,有计划地安排了病人胸部CT及新冠病毒核酸的复查,进行了血气分析、咽拭子取样,并应用隔离病房的电脑书写了完整的病历,下达着准确的医嘱。最最关键的是,他们终于相互之间熟悉了,不用盯着对方防护服上的“艺术字”认名字了。我传递的医嘱信息开始慢慢减少,而对病情的讨论开始渐渐增多。

“这种情况是否还适合外出行CT检查?这是个先天愚型病人。”

“唐主任,要不要再给35补点液体?”“补点复方电解质,加强支持!”

“我觉得这个血气还是有点问题的,存在过度通气,乳酸也高,需要关注一下。”

……

经过观察,有个25床病人被频繁讨论,我仔细收集了他的资料:77岁男性患者,因“咳嗽伴发热十余天”入院,先天性聋哑,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,未吸氧SpO2在80%,胸部CT提示双肺多云絮状、斑片状高密度影,冠状病毒核酸阳性,诊断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”。因病情重,给予了吸氧、抗病毒、抗细菌、甲强龙、阿斯美等治疗。病情未好转,出现纳差、脱水貌及血钠高。医疗队对这个患者进行了仔细分析,考虑缺氧导致消化道功能减退可能,水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。组长及队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:

“25床今天高钾高钠血症,已经给予处理,密切关注复查结果”

“25床营养不良,高渗脱水,可以适当补水!”

“护士反复重新打针,他经常乱动,针一会儿就鼓个大包@袁受涛”

“配合差、营养不良、容量不足、电解质紊乱,难哎!”

“我们冒险打锁骨下,病房没人监护,存在不小的风险!胃管、鼻肠管这个病人也难保住!”

“没人看护股静脉是否比锁骨下安全?”

“不配合,都不安全!”

“如果小的静脉置管都保不住,那深静脉置管更难,脱管了不能及时发现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
“让病人自己多吃点,口服补液,送点吃的他不爱吃。”

“开点肠内营养给他喝,有的味道还可以。”

“我觉得沈华老师的建议可以,挑选口感好的。”

“明天已经准备给他开能全力了。”

“可以的,所有肠内营养制剂当中,瑞能的口感是最好的。”

“你喜欢瑞能噢,我喜欢百普力@邹磊。”

“你们先尝尝。”

“实在不行先放个胃管试试。”

“明天尝试放一下鼻肠管,被他拔掉就算了,固定好一点也许能用几天!”

“袁哥,我来配合你!”

“@E1区5楼污染区手机沈华:试着和25床病人沟通一下插胃管的情况,看看病人配合情况,我在找空肠营养管。”

……

他们终于决定实施一个“不让一个患者饿着”的计划。主要有三位副主任医师具体执行,相对于置入一根鼻肠管来说阵容豪华,但就所承受的风险及防护级别来说却又是那么合理,或许他们的名字应该被提及: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袁受涛、急诊科沈华、南京溧水区人民医院黄刚。

通过网上的信息,我发现其中隐藏了一个高手。主要操作者袁受涛是盲法鼻空肠管放置的推广专家,该技术曾获2019年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。通俗易懂来说,不借助器械,凭手感及经验借助胃肠道蠕动将一根鼻肠管经鼻、食道、胃置入空肠中,全长近100cm。听起来很酷噢,果然是藏龙卧虎的队伍!

2月17日上午十点,这个战斗小队进入了病房,穿的像埃及法老一样的,不知道他们还能不能呼吸,看着都憋气!简单沟通无效,辅助病人右侧卧位,两人安抚并适当限制患者,主操手将导管经鼻腔送入胃部,后通过指腹感受导管传来的蠕动,缓慢推送,动作轻柔。因呕吐反射中间失败了一次,黄刚主任还辅助病人上了一次卫生间。继续操作,历经一小时尝试,终于将导管顺利置入患者的十二指肠,长度100cm,判断导管在位,由护士妥善固定了管道。试着注入了100ml温开水,非常顺利。结束时合影,我明显感到了他们呼吸急促,似乎下肢有轻微的抖动,难道是拍照的人手颤动了?确定置管成功后,他们匆匆离开隔离病房的背影显得是那么无力!

不让一个病人饿着,多么朴素的愿望,却需要这些前行的勇士竭尽全力!

江苏省妇幼保健协会|备案号:苏ICP备15016847号    技术支持:江苏健康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(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)
联系我们:电话/传真:025-83620748    地 址:南京市中央路42号    邮 编:210008